全站检索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南农业大学第16教学楼
  • 电话:0731-84618163
  • 传真:0731-84618163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十二五”规划评估报告

时间:2015/11/27 08:31: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根据学校《关于做好学院“十二五”规划评估和“十三五”规划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学院高度重视,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评估领导小组,加强领导,组织专人,认真对学院“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认真评估。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我院各项工作取得较大成绩,评估报告如下:

  一、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

(一)重要指标完成情况:

1办学规模:

1)、目标(指学院十二五规划目标,下同):到“十二五”期末,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300人左右,在校本科生学生800人左右。

2)、完成情况:博士生55人,全日制硕士生152人,非全日制硕士生38人,共计245人,完成率81.7%(因近年学校对研究生招生指标面向文科类和专业学位倾斜导致招生规模变小,植物保护专业学位生源很少无法达到招生规模)。本科全日制学生786人,完成率98.25%(因生物安全专业被国家教育部撤销,该专业于2013年停止招生)

2、学科专业建设:

1)、目标:1、新上一个本科专业(制药工程),动植物检疫专业冲刺国家特色专业;2、生物安全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冲刺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3、获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优秀教研室1个、省教学名师1名、省教学能手1名、省精品课程2门、省教改课题2项、省教改成果奖2项、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5项以上。4、新增一个省重点学科(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或农药学),新上一个博士点(生物信息学)。国家优秀教材1部,省级教改成果2项;教师年均发表教研教改论文5篇以上,本科生年均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2篇以上。

2)、完成情况:生物安全实验室建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完成率100%新增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微生物学省级重点学科3个完成率300%植物保护一级学科获湖南省十二重点学科,涵盖植物病理学科、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和农药学,生物学一级学科获湖南省十二重点学科涵盖微生物学),新增生物信息学博士点,完成率100% 获国家优秀教材1部,省教育厅教改课题4项,发表教改论文40篇。获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5项,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7篇。植物保护教研室获省级优秀教研室。

3)、说明:生物安全本科专业由于国家撤消,2013年生物安全专业停招。原计划申报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但由于该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求必须开设医药方面的课程,才能申报,学校目前条件确实难以达到,而改为申请应用生物科学专业,请学校予以扶持。

3、师资建设

(1)、目标:到“十二五”末,专任教师达到50人,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进一步优化博士比例达到67%,外援教师比例达到70%左右,教师具有留学经历比例超过20%,造就领军人才1名以上,确保芙蓉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优博士论文获得者、省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重点项目首席专家五者中至少二项取得零的突破。

2)、完成情况:现专任教师46人(含6个特聘教授),教师平均年龄42.1岁,具有博士学位的40人,博士学位比例达到了87%,完成率100%。外援教师的人数为34人,比例为74%,完成率100%。具有留学经历的教师21人,比例为45.6%,完成率100%。十二五期间引进湖南省“芙蓉学者”1人,黄国华教授被聘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引进湖南省“百人计划”人选1人,引进湖南农业大学神农学者讲座教授4人,柏连阳教授获国家行业科技项目首席专家,杰出人才完成率100%

    3)、说明:与十二五初相比较,宋东宝、周小毛两位教师调离我校,新进李魏、刘开林、丁文兵、贺华良、叶姗、刘敏、代志军等7位博士,教师队伍博士比例均超出“十二五”规划,现专任教师绝大多数都具有博士学位。冲击国家杰青、打造领军人才仍需要进一步努力。

4、人才培养:

1)、目标:毕业生研究生初次就业率90%,本科生就业初次就业率89%;新增校级以上研究生精品课程3门,立项校级以上学位与研究生教改项目2项,新编研究生用书3部,新增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1个,立项省研究生创新项目5个以上。探索跨学科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思路与方案,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着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获省优博士论文2篇以上、省优硕士论文4篇以上,力争国优博士论文取得零的突破;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SCI论文15篇以上,一级学报论文65篇以上。

2)、完成情况:学院20112012201320142015年研究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100%93.1%97%92.31%91.94%,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9.6%90.87%88.44%89.64%94.57%,完成率100%。各类国际性、全国性竞赛获奖人数5人次,完成率为100%。新增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1门,立项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改项目2项。获省研究生创新项目10项,获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篇,完成率为150%。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完成率为100%.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SCI论文80篇。

5、科学研究:

1)、目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5项,到位各类科研经费7930万元(中期评估后改为5000万元)。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1个,力争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获省重大项目与国家重点项目(含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项以上;发表SCIEI等论文10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0项;获省科技奖励8项以上,其中一、二等奖3项以上,力争国家科技奖励1项。

2)、完成情况: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项,完成率100%,到位各类科研经费4247万元。发表SCI等收录论文134篇完成率134%,获国家发明专利33项,完成率165%,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科技奖励超额完成任务,获国家重大项目(行业科技专项)1项,完成率为50%。植物病虫害生物学与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新增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农药分中心、湖南省生物农药及制剂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平台建设超额完成任务。

(3)、说明:科学研究成效明显,主持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和重大项目1项,实现了重大突破。

(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1、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建立了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植物保护博士后流动站),1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植物保护)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微生物学、生物安全与检疫、生物信息学),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植物保护),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微生物学、生物安全与检疫、生物信息学),1个植物保护专业学位硕士点和植物保护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点。“植物病理学”顺利通过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学科评估并被评为优秀,获得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基金资助。“植物保护”一级学科被评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新增生物信息学博士点。植物保护学科在全国2012年学科评估排名12位(分数第9位)。为我校植物科学、农学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作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生培养质量大幅度提高。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1万多标准学时,于2012年和2015年先后2次修订了植物保护等7个博士点和植物保护等7个硕士点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了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标准及植物保护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新增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1门,立项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改项目2项。获省研究生创新项目12项,获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篇,获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篇、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1篇,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SCI论文80篇,单篇SCI影响因子为13.7,一级学报论文50余篇,毕业博士研究生46人、硕士研究生267人、非全日制研究生40余人,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7%。8名同学评为省级优秀毕业生,13名同学评为校级优秀毕业生,26名同学评为校级优秀干部;24名同学获国家奖学金,57位同学获学习优秀一等奖,77位获学习优秀二等奖;研究生获校级优秀论文奖100余篇。在研究生科研成就奖学金评选中,有36篇论文获得科研成就论文奖,6人次获得科研成就成果奖,研究生学术活动节2次获优秀组织奖,研究生获优秀论文奖100余篇。

2、专业建设与本科教育

专业建设有新变化。现有4个本科专业(植物保护、生物安全、生物信息、动植物检疫),其中植物保护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湖南省重点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2011年生物安全专业顺利通过办学水平评估,获得学士授予权,但由于2013年生物安全专业被教育部撤销,目前正在筹建应用生物科学专业(蜜蜂和食用菌),连续2年向学校递交申请书。完成了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生物信息3个本科专业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成了东方科技学院动植物检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以及动植物检疫专业教学指南的修订工作;圆满完成东方科技学院植保系教师业务档案以及课程教学业务档案的建立工作。

课程与教材建设取得新成效。主编、参编全国规划教材12部,其中高必达教授主编的《园艺植物病理学(第二版)》、谭济才教授主编的《绿色食品生产原理与技术(第二版)》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谭济才老师主编的《茶树病虫防治学(第二版)》荣获2014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建设了5门校级精品网络课程。

实验教学建设取得新成绩。综合实习实践教学体系日臻完善,成功举办首届湖南省大学生“昆虫标本鉴定实验技能大赛”。生物安全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通过验收并获专家一致好评,生物安全实验室建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完成国家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验收工作,与10家单位签订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协议。迎接2013年“全国科普日”, 昆虫标本馆举办了湖南省优秀科普基地昆虫科普宣传系列活动,展出鳞翅目等20余目的各类昆虫标本约11000余号近1000种,参观人数4100多人,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深入推进。获省级教改项目4项,顺利结题1项,通过中期检查1项,校级教改课题项,发表教改论文40篇。廖晓兰教授主持申报的“以培养学生三个能力为核心,动植物检疫本科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植物保护专业批准为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拔尖型项目建设,植物保护专业获湖南农业大学“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进展良好。和华大基因合作办学。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切实推进。获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5项,校级立项资助项目18项, 100余名学生参加了项目研究。

教学管理规范有序。圆满完成各项教学日常工作,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2万多标准学时,植物保护系获湖南省优秀教学基层组织,动植物检疫与微生物系获得学校优秀教学基层组织。学院本科教学目标管理基础指标完成情况每年名列前茅,2014届毕业论文检查,获优秀居全校第一,东方科技学院动植物检疫专业在年度教学工作检查评估中连续三年荣获一等奖。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全日制本科生987人,毕业率99%以上,学位授予率99%以上,23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大部分同学考取上985211国家重点院校。学生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7篇、其中SCI论文3篇;获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技能大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6项,优胜奖31项。英语一次性过级率及累计过级率都有所提高,各类获奖人数较“十一五”增长4%,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2%。

3、师资队伍建设

现专任教师达到46人,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平均年龄41.6岁,具有博士学位的40人,比例达到了87%,上升26.1%,外缘教师比例74%,与十二五末(62.8%)相比提高了11.2%。教师具有留学经历比例45.6%,与十二五末(25.7%)相比提高了19.9%。加大学科带头人选拔与培养力度,采取自身培养与积极引进双策略,引进芙蓉学者讲座教授1名,引进百人计划特聘教授1名,引进神农学者讲座教授4名。7人被评为二级教授,新增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省高校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人,4人被确定为校首批“1515”学术骨干人才。新增博士导师3人、学术型硕士导师13人、专业型硕士导师14人,5名教师晋升教授,5名教师晋升副教授。引进优秀博士7人,其中1人为校内聘教授,在职教师3人获博士学位,8人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公派出国6人。王星老师荣获湖南农业大学第十届优秀教学质量奖。

4、科学研究

为南方粮油作物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主要协同单位之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与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新增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农药分中心、湖南省生物农药及制剂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病毒研究所等科研平台,参与作物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植物疾病控制和利用湖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昆虫研究所、农药研究所等平台建设质量有所提高。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0项,省部级课题70余项、地厅级课题40余项、其他课题50余项,年均到位科研经费达近850万元。获得专利授权33项,公开发表SCIEIISTP收录论文134篇,一级学报论文80余篇、一般期刊论文380余篇。柏连阳教授(排名第一)获国家2012年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柏连阳教授等主持获2011年度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肖启明教授等主持获2013年度湖南省烟草局科技进步一等奖,戴良英教授获2011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肖铁光教授等获2011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戴良英、高必达2012年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四、第五);李有志教授获2012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刘二明教授获2012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五);谭济才教授获2012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李兰芝获201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七),谭琳获2011-2013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排名第四),黄国华副教授获省2013年度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排名第一)。(201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各1项,尚在公示期),国家柏连阳教授为行业科技项目首席专家,戴良英教授遴选为省柑橘植保岗位科学家,曾爱平教授遴选为省棉花植保岗位科学家。

在科技服务与对外交流方面,选派3名省级科技特派员、12名三区科技服务人才,积极组织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建立了麻阳柑橘等特色产业基地。近年来,先后与国外1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了实质性交流与合作,与国内2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邀请1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派出2~3名教师出国访学交流。举办9期农技人员培训班共2000余人次。

5、学生工作与就业

学院始终坚持以素质教育为载体,以“六求素质拓展 教育”为中心,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园区精神文明建设”为基础,紧密围绕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23456”工程,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全面提高全院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以德为先,严抓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十二五”以来,共发展学生党员304人,学生党员规模较“十一五”同比增长5%。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学校“求真、求善、求美、求特、求强、求实”为主题的“六求”素质拓展教育活动,精心组织、成功举办了四届 “蝶韵”文化艺术节、三下乡社会实践、院企合作办学等活动。在学生青年中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工作。十二五以来我院获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省级大学生优秀科技创新项目2项,校级7项,校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通过7项,4项通过中期考核,在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崔亚团队获二等奖,刘媛媛团队获三等奖。有73人获得“校级优秀团干”称号,吴棋琪等80人获得“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称号,65人获得“校级优秀团员”称号,6个班级荣获“校级先进团支部”,20人次获省级优秀毕业生,53人次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加强对学生学习方面的督促和检查力度,进一步完善了《植物保护学院晨读及课堂考勤管理条例》等制度,使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院的学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英语一次性过级率及累计过级率分别增长5%和4.5%。,十二五以来,我院有蒋坚等7位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崔亚等82名同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周智颖等288位同学获得学校、校友及企业奖学金;郭俊等55名同学获得“校级三好学生标兵”称号;黄丽等198名同学获得“校三好学生”称号,总获奖人数较“十一五”增长4%

大力加强学生就业工作,引导学生更新就业观念,鼓励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与服务社会,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开拓学生就业市场。提供就业与考研辅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政府招聘计划(西部计划、村官、选调生和公务员招聘等),五年来共与30余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基地协议,累计接收毕业生280余人,设立企业奖学金5项,输送优秀人才到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全面了解专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也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丰富了专业知识。特别是与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在我院成立了华大班,开设了企业班课程,在公司授权实习,学分获学校教务处认可。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2%,2012年、2014年荣获学校就业先进集体。

6.民生改善

通过狠抓医学效试验、白蚁防治主办培训班、挖掘农推潜力,学院创收有所好转,职工奖金每年增加10%以上。

()完成情况的评估结论

 十二五以来,学院紧紧围绕“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学校年度目标任务,坚持以深度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积极造就领军人才、获得标志性成果为突破,以大力改善教职工工作生活条件为给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上下一心,求真务实,积极推进学院内涵发展,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绩,各方面都获得标志性成果,植物保护专业获批国家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植物保护学科被评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建成了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SCI论文80篇,本科生发表论文27篇,实现了芙蓉学者、百人计划特聘教授的突破,全面完成了“十二五”发展规划重要目标任务。学院自评为优秀。

二、规划实施中的措施评价

(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效果评估

1、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引领学科和团队发展

十二五期间,学院一直把引进高层次人才摆在首要位置。2011年引进美国普度药业高级研究员刘建喜博士为神农学者讲座教授,引领农药学科,配备助手丁中博士。2012年引进美国克莱姆森大学计算机系罗峰博士为湖南省百人计划,引领生物信息学科,配备助手王运生博士。2013年引进神农学者讲座教授刘世名博士和李迅博士,分别引领分子植物病理学和植物病害流行学,2014年昆虫学科引进神农学者讲座教授周序国博士(美国肯塔基大学)。2012年,学院还新进享受学校引进人才待遇博士李魏、丁文兵、刘开林3人,2015年新进贺华良、叶姗、代志军、刘敏分别充实到植物病理、昆虫学、农药学、生物信息等学科,为学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着力加强现有教师自身培养,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现有教师是学院教师主体,基于我院专任教师绝大多数均已获博士学位的情况,学院近两年侧重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现有教师自身培养:一是积极支持教师竞争各类人才培养对象,如2011年袁哲明遴选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周小毛遴选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12年王运生遴选为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14年黄国华遴选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15年黄国华聘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二是有序引导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在职开展博士后研究,已出站博士后有黄国华、王星、李晓刚、李有志、周小毛、杨中侠、王运生、唐前君8人,在站博士后有李兰芝、朱宏建、谭琳、周倩、罗坤、刘祥英、周玮7人。在已获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中,进站再培养已蔚然成风。三是积极鼓励教师赴国外进修、合作研究,如2011年廖晓兰教授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高级访问研究一年,黄国华副教授赴美国哈佛大学、迈阿密大学合作研究一年。20122015年王运生副教授赴美国克莱姆森大学合作研究,2013年周玮博士赴克莱姆森大学进修,2014年王星赴日本九州大学、周倩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进修,2015年杨中侠、李兰芝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进修。四是大力支持新上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近年来,生物信息系先后有四批12人次赴浙江大学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参加生物信息师资培训。通过以上措施,教师的教学、科研业务能力有了进一步显著的提高。

3、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的带头作用,抓项目、出成果、出论文

学院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看成是各类项目申报的重中之重,教师自觉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当成衡量自己学术功底的天平,每年都提早部署、精心组织、反复研讨。在专任教师中,戴良英、周小毛3次获国家基金,袁哲明、黄国华、杨中侠、周倩、李有志等两次获得基金,青年教师绝大多数获国家基金资助,全院已形成你追我赶、良性竞争的大好局面。

学院同时积极推荐、多方联系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主持、参与行业专项、支撑计划、岗位科学家/专家等重大项目。戴良英教授主持转基因专项重点项目,李有志教授遴选为省水稻植保岗位专家,戴良英教授遴选为省柑橘植保岗位专家,曾爱平教授遴选为省棉花植保岗位专家。2012年柏连阳教授主持公益性行业(农业)重大专项,戴良英教授、高必达教授、廖晓兰教授、李有志教授、易图永教授等参与公益性行业(农业)重大专项。

4、狠抓学风建设,推动学院内涵发展

加强学院院风建设 ,坚持“育人为本、崇尚学术、人才强院” ,的办学理念和“不断攀登、敢为天下先”的办学精神。通过举办植保论坛、研究生学术活动节、“蝶韵”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5、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保证学院健康发展

通过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院行政例会、院学术委员会、院二级教代会、院党政联席会等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强学院制度建设,增强教授治学、民主决策的意识,调动学院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有规可依,有律可循,按规办事。“十二五期间,学院出台的主要有关制度如下:

(1)            《植物保护学院工作计划》(2011~2015

(2)            《植物保护学院教学基层组织目标责任书》(2011~2015

(3)            《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三育人”的工作方案》(2012)

(4)            《关于成立生物安全科技学院“国际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小组与专家委员会的通知》(2012

(5)            《植物保护学院系主任、系副主任岗位职责与工作要求》(2013

(6)            《植物保护学院教职工请销假与出勤考核暂行规定》(2013

(7)            《植物保护学院安全与稳定工作管理制度》(2013

(8)            《植物保护学院教师课程教学考核方案》(2013年)

(9)            《植物保护学院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实施办法(2011~2015

(10)       《植物保护学院大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实施细则》(2015

(11)       《植保院提高英语四级通过率建设优良学风暂行方案》(2014修订)

(12)       《植物保护学院院务公开制度》   2014年修订)

(13)       《植物保护学院党务公开制度》   2014年修订)

(14)       《植物保护学院收入分配管理办法》  2014年修订)

(15)       《植物保护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2014年修订)

(16)       《植物保护学院党委委员会议制度》  2014年修订)

(17)       《植物保护学院党的组织生活会制度及党员教育管理制度》 2014年修订)

(18)       《植物保护学院党委中心组和党支部学习制度》(2014年修订)

(19)       《植物保护学院领导联系基层群众制度》(2014年修订)

(20)       《植物保护学院领导调研工作制度》  2014年修订)

(21)       《植物保护学院领导听课制度》   2014年修订)

(22)       《植物保护学院教师课程教学考核实施办法》  2014年修订)

(23)       《植物保护学院党员联系群众制度》  2014年修订)

(24)       《植物保护学院院领导接待办法》 2014年修订)

(25)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公务接待管理办法》 2014年修订)

   (26)       《植物保护学院财务管理办法》   2014年修订)

以上措施保证了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顺利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学校二级单位目标考核中, 201120132014年连续三年获得基本指标优秀单位,2012年获综合排名优秀单位,2013年获得内涵建设优秀单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办学规模不够

硕士研究生办学规模只达到规划的63%,本科生也只完成规划任务98.25%,主要原因是国家调整研究生招生政策,减少学术型指标,增加专业学位型指标,报考传统农科的专业学位生源很少, 2012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进行了调整,生物安全专业被撤销,该专业于2013年停止招生。

2.优势学科在省级、国家级层面上不突出

植物保护学科在2012年全国23个参评单位学科排名12位,不是国家重点学科和湖南省优势学科,主要是学科专业建设经费严重不足,条件较差,多数学科特色不明显、研究方向与研究力量过于分散等,师资队伍数量不够(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有120多个专职教师),缺少领军人才、全职引进高层次学科带头人有难度、团队建设严重滞后、新进青年教师能力参差不齐、部分专业学科教师学缘结构与专业背景存在待优化调整等问题。

3.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成果不够

学院在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改革等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主要问题表现为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并具一定显示度的成果严重不足、生物安全专业被取消、生物信息学专业对口师资匮乏、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专业改革的力度与步伐仍过小等,主要是由于没有省级以上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教师重科研,对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投入精力不够。

4.科学研究原创成果不多

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但至今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不多,高影响因子(IF5.0)的SCI论文不多,科研经费到位数量离目标相差太大。主要是2010年到位经费数量太大,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目标定得太大。我院没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科研团队意识不浓、缺少科技领军人才,研究方向与研究力量过于分散,研究跟从经费走,开放交流意识淡薄等是没有科研原创成果的主要原因。2009年搬迁新教学楼后,我院教学科研用房紧张的矛盾得到较大程度缓解。但是,教学科研基地的建设、养虫室的建设一直无法实施也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

(三)办学特色和品牌

1、创新大学生综合实习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合并为综合实习,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不少学生毕业后考入国内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继续深造,还有不少学生进入社会后,很快成为优秀人才

2、构建植保精神,推动学院和谐发展

坚持“育人为本、崇尚学术、人才强院” 的办学理念和“不断攀登、敢为天下先”的办学精神。通过举办植保论坛、研究生学术活动节、“蝶韵”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推动了学院和谐发展。

三、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建议

1、十三五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以《湖南农业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及各专项规划为指导,结合我院实际,“十三五”发展思路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造就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为重点,以文化建设和奉献精神为推力,实现学院特色发展。到“十三五”末,把我院建设成为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同类学院前列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2、任务

1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确保植物保护学列入湖南省“十三五”重点学科,力争成为国内一流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排位处于前10名,学科ESI排名全球前1%。确保所有学位点通过国家学位点合格评估。发展研究生教育,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300人以上。新编研究生用书3部,新增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1个,立项省研究生创新项目5个以上。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着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获省优博士论文2篇以上、省优硕士论文5篇以上,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SCI论文60篇以上,确保各类研究生毕业论文抽查不合格率为零。

2)专业建设与本科教育

办学规模稳定为在校学生800人左右。条件成熟时新上一个本科专业(应用生物技术)。专业改革进一步深化,专业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高质量完成植物保护专业国家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项目,获省级教学团队一个、省优秀教研室一个、省教学名师一名或省教学能手一名、省精品课程1门、省教改课题2项、省教改成果奖1项。本科生年均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5篇以上。教风、学风得到进一步改善,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英语过级率、考研录取率、就业初次签约率等增长10%,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项目的覆盖面应进一步加大,竞赛和创新效果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建成高标准的校内教学科研基地和养虫室。

3 科学研究

  新增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建成湖南省重要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协同创新中心,  整合学院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学院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力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突破,承担1-2项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20-30项国家级课题、30项省部级课题、50余项其他课题,到位科研经费4000万元,获得3-4项国家级或省级科技成果奖,授权发明专利30项,发表SCI论文100篇,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到校经费达200万元。

4) 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达到50人,博士比例达90%,外缘教师比例达75% 高层次学科带头人(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青、百人计划、芙蓉学者等)2-3名,省级创新团队1个,力争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

4、主要措施

1)借鉴高水平院校成功经验,收集采纳杰出毕业生校友等外界智力资源为我院各项事业特别是学科建设提出的诊断性、建设性意见,全面深化改革。

2)以一级学科建设为统筹,进一步加强学科间的协调发展、转型发展,凝练学科方向,增强学科队伍,整合学科优势,形成合力,优化学科资源,最终实现学科特色发展。

3)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学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的力度,深入推进“三位一体”教师实施计划,加强优秀青年教师的扶持力度,实施青年教师分类培养,促进师资水平的提升。

4)以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用房和奖励配套机制,加强学科点和科技平台建设,整合学院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学院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以学科领军人才与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水稻、油菜、柑橘、蔬菜等主要作物为基础选准重点研究方向,整合研究力量,通过申报承担大项目、组织全学科教师协同攻关的方式,促进学术水平的提升。

5)以项目建设为保障,积极争取各类项目(专项、课题)立项,争取更多的项目经费,改善条件,保障研究经费,促进科研实力的提升。

6)以特色发展为动力,进一步加强学院的科学研究与国家重大需求的结合,增强学院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7)以文化建设奉献精神为推力

进一步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实验室文化建设、学科文化建设,浓厚学术氛围,力戒浮躁,发扬追求真理,奉献事业的精神,以高尚的人格精神力量感召人。

8)坚持以绩效考核为抓手

在广泛听取全院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精心制定、汇编学院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奖惩分明,公平公正,充分调动全院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进一步在本科教学、学科与研究生教育、科研与社会服务、学生工作和综合管理等5个方面,完善“四位一体”的绩效管理机制,强化激励机制,强化每一个人的责任意识,目标分解到人。

9)以合作交流为助力

加强优秀校友资源的利用,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到国内外一流实验室取经学习,和大科学家建立紧密联系。

点击下载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