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Z世代遇上“维权pose”,这波操作有点东西!
(本网讯 植保学院 黄攀 周懿姗)在第四十三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植物保护学院紧扣“激发维权意识、培育法治思维”目标,于3月14日在十六教529开展3·15主题教育活动。本次活动由学院学生会学生安全与权益保护部联合心理健康部共同策划,活动通过案例沉浸、实景推演等多元化形式,为24级学生搭建理论与实践的贯通平台,切实筑牢校园消费安全防线。活动由胡婉澄担任主持。
案例视频启思考:侵权现象可视化呈现
活动伊始,权保部与心健部联合摄制的《陷阱就在身边》普法短剧引发全场关注。视频以网络代购、预付费陷阱等大学生常见消费场景为蓝本,通过戏剧化演绎展现商家虚假宣传、格式合同侵权等违法情形。生信三班王思贤同学感慨:“短剧中网络代购诈骗的情节,和上周班群转发的真实案例高度相似,这种可视化警示比条文解读更直观。”
知识竞答促深化:法律条文场景化解析
主持人胡婉澄以“电商平台购保健品服用无效该如何举证”等现实问题切入,巧妙转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核心条款,将“七日无理由退货”“三包责任”等抽象规定融入23道情景选择题。在10道单选、5道多选和8道判断题的互动中,同学们踊跃举手抢答,针对“赠品质量问题能否索赔”“外卖食品变质如何取证”等高频问题展开热烈讨论。胡婉澄通过案例分析实时解析法律条文,回答正确的同学均获得活动准备的精美礼品。
经验共享拓视野:维权故事青春化表达
活动特别设置“我的维权日记”分享环节,植检一班的朱鑫辉同学通过微信购买记录截屏等实证材料,完整还原了“家居用品质量维权战”的全过程。从发现家具损坏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成功换货,他总结出“及时取证、明确诉求、依法沟通”的三步维权法。另一位同学刘喜鑫则聚焦网购纠纷,复盘淘宝商家延迟发货后如何利用平台投诉通道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双轨维权,最终追回全额款项。这些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真实故事,让维权知识变得可触可感。
本次活动通过“视听学习、知识竞答、经验共享”的立体化学习闭环,全面提升学生消费风险防范意识与依法维权实操能力。展望未来,植物保护学院将持续完善“线上反馈—专项培训—个案指导”服务体系,推动消费维权教育融入校园日常生活,让法治思维扎根学子成长轨迹,携手构建更加安全、规范的校园消费生态。
(审稿 张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