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节专家讲坛顺利举行
2018年12月29日植物保护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节专家讲坛在16教529多媒体会议室顺利举行。此次专家讲坛邀请到了白明博士、吴官维博士、卢凯博士做学术报告。讲坛由植物保护学院院长戴良英教授主持。
白明博士给大家介绍了他的报告主题——“昆虫分类学变革的基础理论研究——定量化、大数据、人工智能”。他运用2D几何形态学、形态性状的3D数字化、快速三维数字化、三维重建、3D几何形态学、多方法整合(整合了几何形态学、三维重建、支序系统学等方法)等方法对昆虫几何形态学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白博士展示了新阶元确立的成果,其中已发表新目1个(奇翅目)、新科4个、新亚科1个、新属16个以及新种216个,硕果累累。此次报告使在座的师生对昆虫分类学的发展及前沿技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白明博士细致严谨的研究态度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吴官维博士做了题为“细胞内吞和胞内体转运途径在植物病毒侵染中的作用机制”的学术报告。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大豆最重要的病毒原——大豆花叶病毒,围绕该病毒筛选鉴定寄生侵染必须的寄主因子、解析其作用机制以及为将来通过遗传修饰进行抗病育种提供靶标。报告还展示了对发动蛋白和TuMV病毒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中运用的一系列对照分析方法和模型解释,让在座师生十分清晰的了解了其生理功能。
卢凯博士做了题为 “褐飞虱控制繁殖的营养途径” 的学术报告。首先,卢凯博士详细介绍了褐飞虱特性、危害以及生态适应性,然后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证实了营养类型与繁殖情况的关系,还形象的用天平模型展示了甲硫氨酸对代谢解毒(防御)和卵壳(繁殖)发生的权衡机制。卢凯博士的报告让我们对褐飞虱的产卵、抗药性机制等有了更进一步地认识,其实验方法和思维对我们以后的科学研究也有非常好的启示作用。
白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推动经典分类学向现代形态分类学(利用形态特征的数字化与数据挖掘方法来改造分类学)转化方面的研究。其他科研成果: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2项,香港特别行政区生物多样性专项1项,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子课题1项,中国科学院信息化专项1项,计算机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1项;发表其它学术论文14篇;主编专著2本。
吴官维:加拿大AAFC伦敦研发中心,访问博士后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植物病毒、柑橘上重要病毒病衰退病、大豆-大豆花叶病毒和拟南芥-芜菁花叶病毒方面的研究。其他科研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1项。
卢凯,福建农林大学,校聘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植物—昆虫相互关系,害虫抗药性机制,害虫繁殖的营养信号调控。主要研究成果:首届亚太化学生态学学会“Young Scientist Award”及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年科技新秀奖”(两次)获得者。2017年入选“福建农林大学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和“生命科学学院高层次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获第33届国际化学生态学年会暨第九届亚太化学生态学会议全额资助参会并作大会报告。过去5年中,以第一(排名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4篇,其中JCR-Q1论文9篇,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在内的课题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