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检索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南农业大学第16教学楼
  • 电话:0731-84618163
  • 传真:0731-84618163

植物保护湖南省重点学科自评报告

时间:2016/05/25 16:02: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植物保护学科于2011年被批准为湖南省十二重点学科,学院成立了重点学科建设小组,由戴良英教授任组长,组员包括易图永、廖晓兰、文礼章、刘二明教授,从组织管理上保障了学科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5年来,植物保护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在学校研究生院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帮助下,在条件建设、学科梯队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对外交流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绩。

 

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任务书》完成情况

1.完成或超额完成的指标情况(定性、定量分析结合)

1)学术梯队建设

 

2011年情况

2015年应达指标

十二五末完成情况

备注

教师总数

35

40

42

 

具博士学位教师

27

36

35

 

出国研修

7

10

16

 

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

0

新增1

0

 

湖南省学科带头人

2

新增1

3

黄国华2014年湖南省学科带头人

湖南省121人才工程

3

新增2-3

3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1

新增1

1

新增周小毛教授,20149月调离

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

4

新增2-3

5

 

湖南省百人计划

0

1

罗峰博士2012年聘为湖南省百人计划

芙蓉学者特聘教授

1

1

新增黄国华教授,成小文教授聘期满

神农学者讲座教授

0

4

 

 

2)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

任务

2015年应达指标

十二五末完成情况

备注

培养博士生

70

60

 

培养硕士生

350

331

 

湖南省优秀研究生论文

4-5

2篇省优博士论文,6篇省优硕士论文

 

主办国际会议

1

1

 

主办全国会议

2-3

2

 

3)科学研究

 

2015年应达指标

十二五末完成情况

备注

科技部项目

8-10

1

 

国家自然基金

25

20

 

省部级课题

40

86

 

新增科研经费

4000万元

4460.65万元

 

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

10

12

 

SCI/EI/ISTP收录论文

80

118

 

专利

20

授权35, 申请69

 

转化科研成果

5-6

7

 

4 条件基地建设

任务

2015年应指标

十二五末完成情况

备注

实验室用房面积

新增1000 m2

3000  m2

 

专业实验室

中央与地方共建

 

 

2.未能如期完成的指标情况及原因分析

对照“十二五”任务书和实施方案,主要目标基本达到。但培养博士生人数相差比较多,主要原因是由于学校的博士生导师已经接近300人,而每年的招生指标不到110人,并且主要生源集中在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传统农业学科的报名人数较少,导致招收博士生困难。

 

二、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进展

1. 承前启后,凝炼学科方向

植物保护学科是湖南农业大学成立最早的学科之一,源自1951年的湖南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包括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和农药学3个二级学科。1979年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就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植物病理学获硕士学校授予权。2000年植物病理学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植物保护一级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7年批准建立植物保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植物病理学科为湖南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2010年省教育厅验收专家对植物病理学重点学科的验收结论为优秀。农药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微生物学为湖南农业大学校级十一五重点学科。2008年植物保护专业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植物保护教研室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研室。

继承植保先辈的科研传统,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和绿色植保的理念,将我校植物保护学科分为5个研究方向:植保生物技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有害生物成灾机理与预警、生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农药无公害化技术及其环境毒理,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分别是戴良英、刘二明、文礼章、廖晓兰和李晓刚。

2. 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均衡学科方向发展

学科建设,关键是人才的培养。2011年,申报十二五重点学科时,植物保护学科有正教授13人,副教授9人,讲师13人,其中博士导师9人,具博士学位的教师27人。为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学科梯队,十二五期间,学科采取了3条主要措施:(1)加大在职教师的学历培养力度。十二五期间,有3名教师(胡利峰、薛进、刘祥英)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博士学位,还有2位教师(张永生、李志文)正在攻读博士学位;(2)加大出国培训、学习和科研合作的力度。十二五期间,学科有王运生(意大利、美国)、廖晓兰(美国)、黄国华(美国)、周玮(美国)、周倩(美国)、王星(日本)、杨中侠(美国)、李兰芝(美国)共9人次出国研修。学科中有出国留学经历的人数为16人。另外,还有周玮、李兰芝、罗坤、刘祥英、黄国华等教师进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由于在出国进修和博士后期间工作突出,论著颇多,2015年黄国华被聘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3)积极引进紧缺人才,促进学科方向的均衡发展。十二五期间,学科引进了李魏、刘开林、丁文兵、贺华良、叶姗、代志军、刘敏等优秀人才。同时,聘请了湖南省百人计划、湖南农业大学神农学者讲座教授,这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加入,加强了学科的研究力量,均衡学科各方向的发展。

目前,植物保护学科有专职人员42人,其中正教授15人,副教授13人,讲师14人;具博士学位的教师35人,硕士学位4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3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1人。另聘有湖南省百人计划人选1名(罗峰)、湖南农业大学神农学者讲座教授4人(刘建喜、刘世名、李迅、周序国),校外兼职导师8人(陈剑平、谢丙炎、张友军、刘勇、黎定军、张德咏、柏连阳、周小毛)。

3. 服务三农,加大科研课题申报与成果转化

十二五期间,植物保护学科新增国家自然基金20项,科技部支撑计划1项,其他省部级课题86项,其他项目和横向课题34项,新增科研经费达446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700多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118篇。主篇、参编教材和专著2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4. 狠抓实验室的基地条件建设

十二五期间,在湖南省教育厅和学校的支持下,购置了凝胶成像系统、单色光源系统等仪器设备50多台(件),价值440多万元,学科仪器设备总值达1800多万元。目前,学校规划中的植物保护大楼已经开始动工,预计在2016年暑假可以将植物保护学院整体搬迁到新的植保大楼,植物保护学科实验室的基地条件建设将得到较大的改善。

5. 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同行影响

十二五期间,学科成员参加了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昆虫学会主办历届学术年会,以及相关学校组织主办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2014年,植物保护学科在湖南省益阳市举办了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现场会,全国30多位专家参观学习和指导工作。学科成员参加了华中三省昆虫学会2014学术年会(河南三门峡)、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辽宁沈阳)、第十二届全国植物线虫学学术研讨会(海南海口)、全国植物保护学院院长联谊会等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10多次,参加人员达100多人次,极大地促进了学科与国内外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201510月主办国际植物保护区域论坛,邀请来自美国、英国、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外专家20余人,进行农林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学术交流,参会人员300余人。

先后邀请了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周集中博士、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黄智勇博士、中国农业大学的彭友良博士、河南农业大学的闫凤鸣博士等国内外专家学者50多人次来进行讲学或作专题报告。黄国华、曾爱平、何建云3人到日本九州大学进行交流访问,日本名古屋大学宫田正(Tadashi Miyata)教授、九州大学広渡俊哉(Toshiya Hirowatari)教授等到学校访问。

 

三、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1. 作为主要成员加入到南方粮油作物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41015,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2014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结果的通知》(教技【20145号),在公布2014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中,湖南农业大学牵头组建的“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了认定。“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它包含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四大类别。“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是以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等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为基础,由湖南农业大学牵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江西农业大学为核心协同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农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主要参与单位,于20127月组建的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中心。植物保护学科共有8位教师组建植物保护技术创新团队成为该协同中心的骨干成员。

20141016,根据“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4]7号】,确定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99所,改革试点项目140项,其中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43项,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70项,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27项。湖南农业大学的农学、植物保护、园艺、茶学4个专业联系申报的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获得通过,标志着我校植物保护本科专业的综合改革进入一个新台阶。

2. 主持单位国家级奖零的突破和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首席专家零的突破

2010年李有志博士参与的华南农业大学主持的“鱼藤酮生物农药产业体系的构建及关键技术集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柏连阳教授主持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单位的“水田杂草安全高效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是柏连阳教授在湖南农业大学工作期间的主要成绩之一,这是我校植物保护学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以主持单位的身份获国家级科研的最高奖励。

2012年由柏连阳教授主持,湖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9家单位共同参与的“杂草抗药性监测及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项目编号:201303031)获批为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经费预算为1800万元,研究期限为20132017年。这是我校作为农业部公益性行业计划主持单位的项目零的突破。

3.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及其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依托省重点实验室完成的学位论文质量大幅度提高

20121018,湖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组在湖南农业大学对植物病虫害生物学与防控湖南省点实验室进行了验收。湖南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李小兵副处长主持会议,符少辉副校长代表依托单位致欢迎辞。植物病虫害生物学与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主任易图永教授对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进行了汇报,验收专家对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考察,查阅了相关资料。验收组专家认为:实验室通过2年的建设,完成了组建计划合同书规定的任务和目标,一致同意通过验收,表明我校植物保护学科有条件和技术支撑植物保护领域的一些前沿课题。2009级植物病理学硕士生夏花同学的硕士论文辣椒上一种新病害病原鉴定及尖孢炭疽菌株比较研究被评为2013年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2010级硕士研究生钟杰同学,在植物病虫害生物学与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展毕业论文工作,进行真菌病毒方面的研究,在稻曲病菌的病毒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Archives of virologyVirus GenesVirus research上发表4篇研究论文,累积影响因子超过了9,这是目前植物保护学科在校内开展毕业论文的研究生中最高的纪录,其硕士论文稻曲病菌中dsRNA真菌病毒的鉴定和基因组序列研究被评为2014年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2011级农药学博士研究生王立峰同学也是在校内完成博士论文,其论文“A pipeline for improved QSAR analysis of peptides: physiochemical property parameter selection via BMSF, near-neighbor sample selection via semivariogram, and weighted SVR regression and prediction”发表在Amino Acids上,影响因子为3.6,另一篇“Quantitative Sequence–Activity Model Analysis of Oligopeptides Coupling an Improved High-Dimension Feature Selection Method with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发表在Chem Biol Drug Des,影响因子为2.52010级微生物学硕士生关向杰同学的论文一株辛基酚聚氧乙烯醚高效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降解研究发表在中国环境科学,被EI收录。十二五期间,学科共获2篇省优秀博士论文,6篇省优秀硕士论文

4. 团队建设成效明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项目零的突破

2011年成小文教授被聘请为湖南省芙蓉学者讲座教授,2013年美国美国克莱姆森大学的罗峰博士入选湖南省百人计划20129月刘建喜博士,2013年刘世名、李迅博士被聘请为神农学者讲座教授,2014年周序国博士被聘请为神农学者讲座教授。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较大地促进了学科的发展,2012年成小文教授团队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的有2篇,罗峰教授与其指导的博士后、我校理学院王志明副教授一起,继2013年获得Philip Morris International (PMI) IBM组织的国际sbv (Systems Biology Verification) IMPROVER Species Translation的种内蛋白磷酸化活性预测挑战赛第一名的好成绩(https://www. sbvimprover. com/challenge-2/overview)后,论文“Predicting protein phosphorylation from gene expression: top methods from the IMPROVER Species Translation Challenge”发表在Bioinformatics,影响因子为4.62014年罗峰博士申报的“Bacillus megaterium Q3生物降解二氯喹啉酸分子机理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0万元的资助。

刘建喜博士、刘世名博士、李迅博士和周序国博士所在的团队,在科研方面,也有较大的突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成小文教授与黄国华博士联合申报的“降低fp25k基因突变率以提高杆状病毒控害效率的机理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项目资助,项目编号为31228020

5.在生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

在植物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已经从芹菜、苋菜等植物中提取了一些对稻瘟病菌、水稻纹枯病菌、辣椒炭疽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烟草赤星病菌、草莓灰霉病菌,以及烟草青枯病菌、柑橘溃疡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白菜软腐病菌等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具有抑制作用的物质,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初步形成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在微生物资源利用方面,成功筛选了对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具有拮抗作用以及具有降解作用的细菌,如W11HPS02A168SU8B137WCXJ-1等菌,分别从菌落形态、菌体形状、培养性状、理化特征、脂肪酸分析以及分子鉴定等方面将3种菌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阿布拉链霉菌、蜡状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粪产碱菌、土生拉乌尔菌,探索了这几种微生物的发酵条件,初步分离A168SU8等微生物的抑菌活性成分,分析了其中两种活性物质的成分,其中一种为多肽类物质,另外一种为吩嗪类物质,并明确了其结构,这为进一步开发生物农药奠定了基础。

在昆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筛选出一批对害虫具有致死作用的高效病毒株,采用分子生物技术对病毒进行了改造,其中利用昆虫杆状病毒防控鳞翅目害虫取得的效果最好。在利用绒茧蜂防治小菜蛾的研究在理论上也取得了突破,认为绒茧蜂是控制小菜蛾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学科建设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的设想与措施

1. 学科存在的不足

植物保护学科在湖南省教育厅、科技厅等单位的资助下,发展比较迅速。但一直没有长江学者、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等大师级人才。

由于学校用地的调整和修建红旗路,植物保护学科唯一仅存在校内教学基地面临拆迁,植物保护学科没有教学和科研基地,没有盆栽场和网室,一些盆栽试验只有放置在十一教学楼的走廊和过道上。随着引进人才速度的加快,实验室面积和硬件设施不足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制约着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学校在校内划了一块地作为校内教学、科研基地,但进展较慢,短期难以利用起来。

在教育理论改革和教学方法研究方面比较欠缺,没有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学术专著也比较少,今后要加强成果的整理、收集。

2.对未来发展的设想

1)引进千人计划人才,培育高水平顶尖人才

十三期间力争引进“千人计划”人才1人,同时对本学科中青年教师加强培育力度,至少送3人出国深造;力争十三期间在本学科内新增湖南省121工程人选2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1人,进一步提高学科队伍水平。

2)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全面服务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

对本学科的研究方向进行深化凝练,强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接轨,进一步深入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为可持续低碳农业的全面服务,尤其是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研究农药的减量使用技术,保护生态环境。

3)提炼科研成果、凝结基础理论

加强对本学科现有科研成果的理论凝结,出版高水平、强影响的专著。国外植物保护学科大多进入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与之相比,仪器设备不及他们先进,投入资金也相差甚远,但我们这几年已派青年教师赴美、英、法、日等国留学,并做出很大成绩,尤其是在植物病原物基因组方面,积蓄了一批研究资源,期待形成新的更大的成果。

 

 

 

 

植物保护学科建设小组

 201510

点击下载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