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湖南省“生物信息与植物保护”研究生暑期学校于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16教529持续进行。前来授课的专家、学者有:“973”首席专家、浙江大学教授张传溪,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孙修炼,上海市农业领军人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蒋杰贤,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黎路林。作为省暑期学校和植保院研究生学术活动节的四场重要报告,来自省内外16所高校的110多位学员和植保院全体研究生前来现场聆听课程。
上午,首先由张传溪讲授“稻飞虱成灾机理的功能基因组解析”这一课程。张传溪讲述了稻飞虱翅型分化分子开关;解析了褐飞虱-共生真菌-共生细菌三位一体互补基因网络;揭示了一种昆虫蜕皮所需几丁质酶系;讲述了一种裸杆状病毒-褐飞虱共进化精彩故事;最后介绍了杆状病毒功能基因组及其与宿主互作网络。为师生们在功能基因组层面了解稻飞虱成灾机理有着重要意义。随后,孙修炼作题为“农药毒力的生物学测定及计算方法”的课程讲解。孙修炼从实验设计引入,紧接着讲述了致死中量(LD50)的计算和检验、半数存活时间(ST50)的估计和检验。给现场师生们提供了较为精准的农药毒力的生物学测定及计算方法,为各位学员在农药领域可以取得更好的研究进展提供了基础。

张传溪教授作报告
下午,先由蒋杰贤讲授“农田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生态控制”这一课程。蒋杰贤从害虫防治与粮食安全、可持续农业切入主题,接着讲述了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生态控制的原理与案例。蒋杰贤指出生物多样性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将害虫生态控制与生物多样性相结合。随后,黎路林作题为“β-杆状病毒的应用和离体复制问题”的课程讲解。黎路林主要从已经应用于农林虫害防治的β-杆状病毒及β-杆状病毒的离体复制两个大的方面展开,着重讲述了β-杆状病毒的离体复制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生物学反应分析。β-杆状病毒是一个重要的杆状病毒类群,对于农林害虫的生物控制具有重要应用潜力。

蒋杰贤研究员作报告
几位专家、学者讲授的内容深入浅出,语言风趣幽默而又十分严谨。与学员们分享了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多年实验中自己的独到见解与实验方法。在座的教师及学员们也与几位专家、学者积极交流、探讨所属研究领域的相关问题,现场气氛十分活跃,不少学员课后仍向几位专家请教问题。
湖南省“生物信息与植物保护”研究生暑期学校第二天的学习已经结束,学员们纷纷表示受益颇多,对今后的课程充满期待,将更加珍惜以后的学习时间。
张传溪,浙江大学教授,兼任该校生命科学院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植保系,1985年在同校获昆虫学专业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先后在《Virology》、《BMCGenomic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34篇),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已授权4项。2015年,张传溪课题组以褐飞虱为模型,自主设计和研究,发现了昆虫长短翅型可塑性发育的分子机制,两个同源性很高的褐飞虱胰岛素受体在长、短翅分化中起着“开关”作用。相关论文于当地时间3月18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孙修炼,博士,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1990年于华中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93年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5年于荷兰Wageningen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农业与环境微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武汉病毒所微生物菌毒种资源与应用中心副主任,《BMC Genomics》、《中国生物防治杂志》编委,湖北省遗传学会理事。目前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课题,主要从事昆虫病毒的资源与应用、感染机理及遗传改良等方面的研究。已发表论文56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论文27篇,获授权专利8项。曾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励。
蒋杰贤,二级研究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导师,2014年入选上海市农业领军人才。1998年6月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昆虫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从湖南农业大学作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出站。现兼任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海洋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园艺病虫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昆虫学会农业昆虫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昆虫学会理事、国家级期刊《应用昆虫学报》编委。
黎路林,博士、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于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4于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1年于华中师范大学昆虫研究所任教; 1991年任华中师范大学昆虫研究所助教、讲师; 2000年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杆状病毒基因表达调控;杆状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昆虫细胞培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