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修炼手册” | 解析五大常见骗局,做清醒“避坑人”
(本网讯 植保学院 刘海怡)在数字化生活日益普及的今天,各类诈骗手法也层出不穷,不断伪装成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场景,诱使公众放松警惕。为提高广大师生防范意识,增强识骗能力,特梳理当前高发的五类诈骗陷阱,予以解析警示。
陷阱1:假冒熟人求助类诈骗:善心勿被滥用
近期,盗取QQ、微博等社交账号后冒充熟人实施诈骗的案件频发。骗子多以“家人患病急需用钱”“回国机票无法支付”等紧急事由,利用受害人的同情心与信任,诱导其进行“代为转账”或“临时垫付”。一旦钱款转出,对方便迅速失联。请广大师生注意,凡接到线上转账请求,务必通过原有联系方式或电话进行多重核实,切勿轻信单方说辞。

陷阱2:虚假票务交易诈骗:购票须循正规渠道
各类演出、赛事门票成为诈骗新目标。不法分子在网络平台散布所谓“内部票”“限量加售票”等信息,引导用户点击非正规链接或私下转账,最终导致财产损失。请谨记,购票应选择官方平台或授权代理商,不轻信“低价内部渠道”,不点击来源不明的链接,不向个人账户进行票款转账。

陷阱3:假冒“国家补贴”诈骗:二维码背后藏风险
部分诈骗分子冒充政府部门或合作企业,以“发放国家补贴”“扫码领取优惠”为名,诱骗受害人扫描二维码,进而窃取个人信息、骗取“手续费”或实施资金盗刷。请注意,正规补贴发放均通过官方渠道公布,不会以任何理由要求扫码付费或索要银行验证码。

陷阱4:非法收购电话卡诈骗:勿为小利触法网
近期出现以“高价回收电话卡”“租用手机口”为名的违法活动,实则是为诈骗集团提供通信工具。参与者不仅成为诈骗犯罪的帮凶,更将面临法律惩处,承担刑事责任并留下违法犯罪记录。广大师生应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坚决抵制所谓“轻松获利”的非法邀约。

陷阱5:典型电信网络诈骗:警惕“天上掉馅饼”
诈骗分子常伪装成“平台客服”“单位领导”或“活动中奖方”,通过电话、短信或弹窗等形式,以“退款”“借款”“中奖”等话术制造紧张或惊喜情绪,进而诱导点击诈骗链接或进行转账。请保持冷静,做到不轻信、不转账、不泄露个人信息,所有涉及金钱的请求必须经过官方渠道核实。

面对不断升级的诈骗手段,防范的关键在于增强辨识能力与防范意识。请广大师生在日常网络使用中,始终保持警惕,做到“信息核实在前,财产支付在后”,不轻信陌生信息,不贪图非正当利益。唯有筑牢心理防线,方能有效规避风险,切实守护个人财产与信息安全。
(审稿 张素芬)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