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学子“三下乡”:安全科普非遗三线赋能南京浦口乡村教育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18 09:28 点击: 字体大小:

(本网讯 植保学院 赵颖 杨海航)7月12日至16日,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青春筑梦传薪火,教育护航育新苗”社会实践团队赴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双庙村与石碛社区,开展为期5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针对乡村青少年安全知识薄弱环节与自然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创新采用“安全守护+自然科普+文化传承”的立体服务模式。实践团队深入乡村校园与社区,通过专题讲解、互动体验、实地教学等形式,为当地青少年普及安全防护知识、传播自然科学理念、讲述传统文化故事,在服务乡村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为基层治理注入青春活力。

筑牢安全屏障:防溺水教育进校园

针对暑期高温天气,实践团队在明道小学组织开展了防溺水专题教育活动。活动邀请专业救援人员模拟溺水场景,指导学生练习“仰漂自救”“竹竿救援”等实用技能。通过警示视频、PPT讲解及原创安全口诀,学生们快速掌握了安全要点。团队发放的《防溺水安全手册》详细记录了急救知识,成为实用的安全指南。安全知识竞赛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巩固了安全意识。此次活动覆盖全校学生,家长签署的安全承诺书进一步强化了家校社协同守护机制,切实为乡村青少年筑牢安全防线。


探索自然奥秘:生态科普进社区

在石碛社区,实践团队组织开展了自然科普主题活动,旨在拉近居民与自然的距离。团队成员展示本土昆虫活体,生动讲解生态知识,引导参与者认识微观世界。居民利用河道清理出的水草、落叶等自然材料,创作植物拓印画,并共同拼贴成生态主题长卷,装点社区环境。团队在社区设立的自然展示角,为乡村居民提供了认知自然的新窗口,有效提升了生态保护意识。


传承非遗文化:竹编技艺焕活力

实践团队积极搭建传统技艺传承平台,邀请竹编非遗传承人走进石碛社区进行现场教学。在传承人的指导下,社区老人与青少年共同学习劈篾、编织等技艺。活动现场,老手艺人娴熟技法与青少年的求知探索相映成趣,共同制作完成多柄竹扇。这些作品随后赠予社区孤寡老人,传递了社区关怀。此次活动不仅促进了竹编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也显著增强了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专业知识不仅能应用于生产,更能转化为服务乡村、守护生命的实效。”植物保护学院赵颖同学表示,“无论是安全手册的发放,还是科普活动的开展,都是我们作为‘农科’学子扎根大地、服务‘三农’的生动实践。团队将持续深化服务,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审稿 张素芬)